来源: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 熊志
在日前举办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讨会上,专家建议调整“撤点并校”政策。统计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学者刘善槐指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是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
始于2001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至今已施行11年,原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如今,两面性充分暴露出来。近几年,上学难、辍学现象以及校车事故等,都大大削弱了公众对这一善政的良性预期,在城市化不可逆转、撤并难言到位的前提下,显然有必要对撤点并校政策作整体重估和再调整。
撤点并校的宏观方向是需要肯定的。传统的“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教学布局,方便了就学,却也造成了管理的混乱,更无助于扭转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加上随迁子女的增多以及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村村办学”必然导致教育投资效益低下,这些因素都对重新布局教育资源提出了刚性要求。因此,中央在2001年铺开了撤并政策,并迅速推进,到2007年就撤并近1/2至2/3的教学点。
实施撤点并校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人口减少,但实际上1998到2007九年间,全国学校数目减少了47.50%,而人口减少了24.30%,这表明,撤并进程并未与人口数紧密挂钩,而是呈现出跃进的倾向。脱离了人口这一基本参照后,政策的悬空使其负面效果逐渐显现并放大。受教育成本增加,辍学现象加剧,学校管理负担加重,儿童过早被寄宿制束缚身心,巨型学校、巨型班级影响教学质量,上学安全隐患难以消弭……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撤点并校驶入误区的结果,它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也因此被弱化。
撤点并校驶入误区的原因是撤并速度与质量失去了平衡,撤并由传统的“点多面广”的极端走向了“高度集约”的极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撤点并校在责任的划分上自始至终都模糊不清,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各应担负多少政策成本,缺乏比较细致、严谨的依据。
撤点并校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避免了一刀切,却也赋予了地方过大的裁量权。由于撤并与否,直接对应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成本,因而不少地方为缩减自身负担盲目撤并,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了家长及学生。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县、乡、村办学,县、乡两级管理),改为以县为主的新体制,税费改革取消了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之后,为了缓解农村教育面临的财政紧张,基层往往热衷于大跃进式地撤并教学点以泄压。
基层的办学压力不应该转移到百姓身上。撤点并校的推行,是为了追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这本质上还是服务于减轻学校、学生负担。那么,撤并政策要想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厘清各方的职责、所应担负的政策成本,而不是仅仅设定一个大的框架,然后任由地方自由拿捏。
上一篇
不要让孩子们的精力都花在路上
下一篇
农村校车安全的深层思考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