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校车网!
首页 动态 时事热点

正文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参与研究——以甘肃校车事件为例

2012.07.30 -

来源:来源:人民网

作者:周捷

  2012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于7月24日、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邀请20多位传媒学界、业界精英,围绕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这一全球性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以下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韦路于7月25日在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上的演讲。

  在本次论坛上,韦路以甘肃校车事件为例,围绕“中国网民在微博突发事件中的参与情况”这个核心话题,讨论微博在舆论的传播扩散中充当的角色。

  韦路认为,微博于2010正式诞生,在短短2年的时间中,业界和学界都非常关注微博的发展,“围观改变中国”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他告诉学员,关于微博的研究议题有这三个方面:微博对公共事件知识的影响;影响微博参与的各种因素;微博参与对社会的影响。但是目前我们对微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包含三点:微博参与的实证研究不多;微博参与与公共事务知识的关系;微博参与的预测因素和社会影响。

  韦路就甘肃校车事件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微博成为公众获知突发事件的主要来源,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而门户网站排第二,电视媒体排第三。微博上的知识沟现象因事件而异,影响知识获取的显著因素有收入、微博用户使用时间、微博讨论和性别这四个方面,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微博参与的程度有限。

  他指出,微博参与的形式有四种:微博动员、响应动员、信息生产和信息转评。就这四点而言,微博动员最受人关注,但是使用频率最低;响应动员比主动使用微博动员的人多;信息生产和信息转评的人是微博的主要群体。他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网络使用频率越高的人,动员和评论的频率越低;2.参加微群的人,因为有着身份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更容易微博动员;3.震惊的情感比较容易促使人们在微博上发布信息;4.年纪比较小,学历低的人因为批判能力弱,缺乏主见,因而比较容易被动员;5.微博用时长的用户,被别人的动员可能小,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会产生麻醉效应,媒介的威力也就越小;6.微博讨论可以继续预测和响应动员,恐惧和愤怒的情感也能够激起人们被动员。

  最后,韦路强调,微博参与对若干政治观念有负面影响,信息生产的越多,对微博认知的效能感越弱;在微博上参与的讨论越多,民众对中国民主越没有信心,对中国社会越没有信心。他说:“看微博经常觉得第二天要产生革命了,但是第二天到菜市场,却感觉周围依旧平静。”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是有界限的,真实社会中的负面情感要少一些。

校车 微博
校车网(www.xiaoche001.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