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中国校车网
作者:网络
一、橘黄色校车的诞生
校车制造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韦恩制造”,而校车标准化得益于美国乡村教育专家希尔博士(FrankW.Cyr)于1939年发起和组织的第一个堪称划时代的“校车标准化”会议。会议首次为美国校车制定了44条标准,例如车体尺度、橘黄色涂料的配方标准。会议制定的大多标准,都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被新标准替代了,但是美国校车的橘黄色,历经时间考验,一直留到今天。希尔因此被美国人称为“橘黄色校车之父”。
二、校车的惟一考量是安全
1989年4月,希尔博士参加了纪念首届校车研讨会五十周年,他回顾说,当年制定标准的唯一考量就是安全。
以校车的橘黄色为例,当时反复考虑,就是要找出特殊醒目的色彩,使得哪怕在晨曦和暮色中,校车都能被清楚地辨别出来,并且后来有规定不容许其它车辆使用同样颜色。
196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国家交通和机动车安全法》,校车安全也随之改进。
1974年通过了联邦《校车安全修正案》,纳入此前各州对校车的一些重要规定。例如使用校车警示灯、紧急疏散门、左侧停车标志摇臂,即在校车停车上下学生时,车身左侧摇臂伸展,出示停车标志,挡住逆向车流,确保整条路的双向交通全部停驶以及加固车身等等的细节。
三、我国的校车安全立法起步较晚
2010年7月1日,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符合现有标准的专用校车从生产线驶上上学路还要假以时日。
2011年,在甘肃庆阳和江苏丰县发生的两起校车事故,引发各界的关注,也将校车安全问题拉进了大众的视线。
2012年4月5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校车安全管理法规,它将校车安全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它依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了保障校车安全的基本原则,为校车行驶施划了“安全线”。
2012年5月1日,《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GB24407-2012)和《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24406-2012)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我国校车的新标准更多的是在对安全性的设计要求上参照欧洲和美国的校车标准,其它的方面还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国情。新修订的两项标准更加注重车辆的安全性能和车辆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
四、我国校车安全改进
1、“软件”的改进。校车安全改进首先是“软件”,即驾驶员的人为因素。我国2012年4月5日公布实施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驾驶人做了严格规定: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首先应当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年龄在25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被记满分记录,更不能有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无饮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记录,最近1年内无驾驶客运车辆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手握校车方向盘,校车驾驶人的素质关乎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因此,不能让曾经有不良记录的驾驶人担任校车驾驶人。
2、“硬件”的改进。道路交通是一种危途,完全避免交通事故几乎不可能。于是,“硬件”方面的改进则变成了旷日持久、非常枯燥的大规模调查、技术试验、数据、分析、改进,周而复始。在美国,校车车体的每一个细节、连接点,都经历了一次次立法的不断加固加强。结果,就是悍马车撞上去也只能造成校车极轻微损伤。而我国在校车安全性上要求有些比美国还更高,如专用校车国家标准(GB24407-2012)对专用校车的主动安全性要求更严。主要有:安装限速装置、防抱制动装置、缓速器或其它辅助制动装置;对校车的被动安全性要求更高。主要有:车身结构设计和强度、保险杠、出口数量和位置、急救箱配备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对校车的改进不能保证交通事故死亡率为零。但是,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规范,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将会明显下降。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