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网络
开不出校门的校车看似卡在了“牌照”上,本质上,还是“卡壳”在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心上
“买了校车有什么用?买了校车上不了牌也没办法载人呀!我真是快被逼疯了,有苦没地方诉。”说此番话的是厦门市集美区崎沟幼儿园陈园长。这不仅仅是陈园长的苦恼,新学期开始,很多地方的小学、幼儿园购买了符合国家新标准的校车用来接送学生,然而,这一“上应法规、下顺民意”的举措却在多地遭遇“办不了牌照,无法取得校车标牌”的尴尬。(9月6日《中国青年报》)
“无米下锅”时抱怨“米”的问题,“有米下锅”了“炊火”又有了问题,这就是当前校车问题面临的困境。为了响应《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号召,一些小学和幼儿园积极购买校车接送学生,但是买了好车却因为牌照问题不能上路,合格的校车却开不出校门,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之前频频发生的校车事故为各地敲响了警钟,可以理解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在对待校车牌照问题上的谨慎。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了问题,谁都无法担当责任,所以,校车“上牌难”的客观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上牌难”是不是一定体现了各地对待校车的责任意识?保障校车安全是不是一定需要12个部门审批“上牌”问题?至少从新闻披露的细节来看,“校车上牌难”和“校车安全”未必全是正相关的。
今年1月份,北京一家幼儿园曾花费79万元购买了新校车,因为上不了牌停运了3个月之久。问题并非出在校车质量标准上,而是因为北京市的校车标准在反复修改。校车到底该是什么标准,校车事故频频发生之前,我们没有当回事,如今校车的标准问题却成了“烫手的山芋”。虽然国家有《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原则性规定,可是因为各地具体的实施办法尚未“落地”,校车标准不确定,牌照发放自然也成了难题。
都知道校车问题是大问题,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的是,国务院制定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在4月5日公布施行,近5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不少地方的校车安全实施办法为何还处于起草阶段?校车安全兹事体大,各地的具体实施办法当然不能一概以“效率”和“速度”而论,不过,具体实施办法蹒跚不前,相关部门是不是也有一些难以为外人道的“苦衷”?据媒体披露,厦门教育局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校车安全工程需要12个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10多个部门由于分工不同,需要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应对。如果关键的几个部门没有坐到一起,都会使得新校车上牌难。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对待校车问题,多部门联手或许没有错,但是“多龙治水”是不是一定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确实也不好说。
正因为校车问题事关重大,多部门联手中是不是也潜藏着“万一出事可以责任分担”的心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既然都知道校车安全是国人最为牵挂的大事,那么当国家紧急出台《校园安全管理条例》之时,各地理应尽快出台具体细则与新标准接轨,眼下开学,学生们急着乘车上学,校车“上牌难”的问题却接连出现,那些需要相互协调的部门早干什么去了?
因为重要,所以可能要不停地反复研究商讨;但是,漫长的研究过程,往往会把“重要事”变得不那么重要。社会生活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总是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当新的热点将“校车安全实施办法”替换掉时,各地到底出台了哪些规定,还会有人关心吗?
开不出校门的校车看似卡在了“牌照”上,本质上,还是“卡壳”在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心上。而这个责任心,恐怕远远不是“校车问题太重要需要花时间谨慎研讨”就能解释得清的。
下一篇
“12部门管校车”问责时你在哪?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