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网络
开学第一天,北京全市可谓“如临大敌”:不仅提前一个星期就提出“预警”,而且9月3日早高峰交警全都出动,坚守在每个学校周边和重要路段;空中有北京交通台电波的路况提示,地上有公交集团提前安排的公交车应对。北京市交管局的工作相当周密,在交警和协警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周边“堵点”顺畅了些,但交通拥堵指数达到8.0,峰值时达到8.7,为“严重拥堵”。市民感觉也是“路难行”,出发比平时早,到达却比平时晚。
开学、上学、工作、出行,本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正常运行的环节,是常态,现在却成了需要关照的“特殊状态”。
开学第一天的拥堵再次让“校车”问题凸显出来。众所周知,北京的学校多是著名的“堵点”,在上下学高峰期,很多学校门口人满为患,接送车辆堵得水泄不通。
据调查,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在校生有170多万,其中约51%的学生需要家人、保姆接送,而68%的家长愿意采用学校班车的方式来接送孩子。因此,在北京,校车是有刚性需求的,一方面解决广大学生的出行问题,“解放”家长,是便民举措;另一方面,变分散接送为统一接送,减少交通流量,是缓解北京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
校车问题从10年前就开始提出,2003年北京市教委要求郊区县学校和寄宿学校配备校车。2010年,北京市政府公布治堵新政,也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逐步解决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问题,缓解高峰时段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状况。然而时至今日,北京市的校车工作仍无实质性进展。
为什么“好事”难以推行?10年来的争论主要卡在两个瓶颈上,一是经费,二是安全。其实,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认识问题。不管是校车还是“学生专线公交”,关键要有政策和制度设计,有关部门要承担管理责任,就能解决校车的安全运营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有许多管理经验可供借鉴。
校车的开通不仅便民,更重要的是确保学生安全。校车工作的发展趋势应是由政府成立校车公司,或者政府买单购买校车。也有人提出,将校车市场化,这样对政府来说管理省心,不用担心经费投入,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其实,不管是公益性还是市场化,政府的管理责任都是不容忽视的,全市应当建立起校车的综合运行模式,统一管理,纳入联运网络统一调配,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能节约成本。
北京缓解交通压力的出路在哪里?交通管理要跳出部门限制,应由全市综合应对;跳出修路、上项目、上手段的“硬件”投入方式,多做些研究、对症下药,多做些“软性”管理工作。“软性”的管理工作,是进一步向管理要效率,是创新思路推行精细化管理,既有加强规划、科学布局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等宏观管理,也有公共交通的优化、开设校车或学生专用公交等系统性管理,还有路口分流、线路设计、公交车站牌设置等技术性管理……
应该看到,校车涉及学生、家长、运营公司、交管部门等许多方面,校车的开通仅仅靠教委和运输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安、财政、交通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商和配合。
上一篇
“12部门管校车”问责时你在哪?
下一篇
校车上牌卡壳,卡在部门利益化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