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聃
又是秋季开学日,全国各地学生连续开课,但翻阅媒体的报道,这个暑假里学生安全的坏消息似乎不少:假日中,各地不断有学生溺亡,且事发多地,数目惊人;数日前,重庆多名父母一起送孩子返乡上学遇车祸,12人全部遇难;……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转首就是阴阳两隔,一辆本应该安全的面包车,说超载就超载了,温馨的回家路,刹那之间可能染满了血色。
因为这些意外,中小学生的安全话题再次显现出其沉重,必须被提请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注意,许多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尽管它们形式各异,但几乎都缺少对此的关注,特别是对学校安全中备受关注的校车问题,更是鲜有提及。不妨随手举来几例:新学期开学,合肥九中“开学第一课”是一次模拟“高考”;陕西全省中小学开学的第一课是法制课;而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收看的是今年以“美就在身边”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视频宣传片。类似的举动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我们依旧想轻轻问一声:校车安全犹记否?
质问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确实到了需要检验的时刻。屈指算来,距离国务院颁发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近五个月,其各项配套细化工作也正在推进之中。此前历次校车安全事故真相在厘清后早就显示,一切莫不是缘于人为的罪与罚,常有学校管理上的不重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之后,制度约束之下,这一点必须被足够地正视。反观开学第一课,它在某种意义上更是教育价值观的传递,是温馨学校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但于本应该更关注学生本身的“开学第一课”中,见不到多少有关校车安全的内容,它并不是太正常的。而现实中,校车工作的推进确实也还难尽如人意。有报道称,校车审批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烫手的山芋,本来意在保障安全的规定,却尴尬地导致一辆辆崭新的校车无法上牌、不能上路。
不可否认,改变的过程不是短时间的,地方财力的可持续提供,管理细节上的无缝与完善,都尚待时日。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的重视不容易真正转变为细节上的关切。倘若管理态势依旧是漏洞百出与漫不经心的,倘若敬畏生命、对受教育者负责依旧只是空谈,规制上的善意就会被消解。
这是打造特权与安全校车面临的深层困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执行,如何走出“基层执行”的陷阱?作为一个事实,宏大的校车法规制度安排,需要经由每一个责任者的努力来实现,它们是领导人的呼吁、立法者的精细安排,但也必须是具体教育者的点滴践行与兑现。纵观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于法规执行上的统一性,其对校车安全事故责任人的追究仍然是“粗线条”的。这就要求,在地方版的校车执行制度中,一方面,对相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必须更细化,更严厉;另一方面,校车安全更要成为某种心理上的认同,成为日常教育的内容之一。唯有如此,其才能真正“润物细无声”,安全与特权校车才可期。
教育即生活,“开学第一课”也不仅是学校围墙之中的仪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开学第一课”并不应单单指向学生,也应经由此去省思教育者们想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校园生活。我们不免遗憾,在中小学生安全问题频仍的现实下,以校车话题为主的校园安全演练、传播仍旧多缺席于“开学第一课”——至少它基本缺席于被公开报道的“开学第一课”中。无论如何,意识到校车安全之重要,且让类似价值成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它不可或缺,也需要成为教育者的自觉主动。否则,校车制度的伤痛难免陈陈相因,其执行也难免“底层乏力”。
开学第一课,校车安全犹记否?消弭校车事故,即便人人心中有“红字”,也要有落实,更不能去漠视。
王聃(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上一篇
“避让校车”何时深入人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