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中国校车网!
首页 运营管理

正文

校车,奔跑的方向

2013.09.05 -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裘一佼

  暑气退,秋风起,小小少年入学堂。同样开始奔跑的,还有全省900多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专用校车

  据省教育厅校园安全管理处最新统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有接送需求学生总数近81万人,其中60多万名学生依靠公共交通,6万余名学生依靠专用校车接送。

  “如何上学放学?”在城镇化发展和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校车的出现让人看到了希望。继国务院去年颁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后,浙江省率先出台地方实施细则,每年花1亿元来保证学生交通安全。

  万众期待下,校车由谁运营、如何运营、怎样监管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新方向。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记者走进上虞城乡,探究一辆辆橘黄色校车前行的背后,那些关于孩子的平安、责任和难题。

  一人上学,5人守护

  早晨7时,上虞市梁湖镇潘窑村,皂湖小学一年级新生宋子晨拉着妈妈的手,连蹦带跳走到村口的空地上。

  这里竖着“校车站点”黄色标志牌,也是此刻村里最热闹的地方。27名小学生自觉地站成一列,低年级的孩子由家长陪同候车。

  就在同一时间,上虞交旅学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其他29辆校车穿行在城乡结合部和山间乡村的公路上,从早晨6时到7时45分,分58条线路覆盖15个乡镇,把3500多名学生陆续送到22个学校。

  “长鼻子来啦!”村道拐弯处,一辆醒目的橘黄色校车正缓缓驶来。停靠稳当后,车门打开,宋子晨向妈妈做了个鬼脸,跟着其他孩子一个个上车。他牢牢记着自己的座位号,坐定后,麻利地系好安全带。

  就在孩子们上车前,随车管理员曹巧珍走下车,站在车门口数着上车的人数。在她的接送单上,清楚地列着乘车孩子的姓名、座位号、班级号、家长联系电话等信息。潘窑村应到27人,实到27人,她核对无误后打上勾,并告知家长放学后校车的送达时间,最后一个上了车。

  “长鼻子”调了头,直奔学校。潘窑村离皂湖小学有近20分钟车程,上学时间正是村民外出打工的时候,摩托车、拖拉机、电动车占据了大半条路,再加上山路蜿蜒,有一段紧靠皂李湖,孩子们上学放学的安全一度困扰家长。

  司机朱建华紧握着方向盘,路况复杂,他把车速严控在50码以内,尽量不踩急刹车。他从2006年开始为学校开校车,皂湖小学两条学生接送线路、7个停靠点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坐车的学生他也能叫出一大半,但每次上路,“神经总要绷紧的”。

  在他前方,有一个行车记录仪,能为校车进行GPS定位,车内还有3个摄像头,分别对准司机、学生和前方道路。此时,交旅学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姚海琴正在监控室里跟踪着朱建华的行车线路、驾驶时速,一旦有超速或违规行为,立刻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司机的依据。

  20分钟后,“长鼻子”到达学校,皂湖小学校长陈银刚来到下车点,帮助孩子们下车。这天,陈银刚是行政值周老师,他的职责就是确认孩子们齐数到达,并把他们送到各个班级。“从家里到校车再到学校,这三个环节无缝对接,各方职责明确,效率也更高。”陈银刚说。

  7时45分,“长鼻子”已经来回跑了4趟,将98名学生安全送到皂湖小学。

  一个学校,8条专线

  15时30分,放学铃声响起。小越镇中心小学36个班级门口,陆续出现了20多人的队伍。在一个小时内,892名坐校车的学生将从8条线路分别回家。

  五(3)班的王雨露举着班牌站在队伍最前方,她将把班里坐校车的同学带到学校后门的候车棚里。她同时也是校车镇南线的路队长,班里坐这条线的学生共有7人,她要负责点名,并把请假同学的名字报给值日老师。

  15时40分,27人的队伍走到停车棚,五(3)班的8位路队长分别把队伍带到8条线路的等候位置。王雨露把队伍领到“镇南线”的牌子下,那里已经有近100名其他班级的学生。

  “有一个学生没到。”王雨露把名单交给王莉娜。王莉娜是这趟线路的值日老师。她照着名单上的联系方式,给没来的小朋友父母打了电话,确认孩子妈妈会接她放学,不用再等。

  15时45分,王雨露等来了校车。王莉娜将孩子们交给随车管理员,在互相确认人数无误后,她们在“接送车管理日志”上分别签字,50座的校车载着45名学生驶出校园。

  其实,小越镇地处上虞北部的平原,最远的线路也只有5公里,但是学校挨着329省道,大货车经常呼啸而过。

  学校原则上规定,不满12周岁且家离学校超过1.5公里的学生可以申请乘坐校车。“实际上,如果家长有要求,并且家住校车线路上,我们都尽量满足。”校长王珺瑜说。

  这个学期,892名学生申请坐校车,占全校学生的一半,也是全市乘车人数最多的学校。交旅学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分给小越镇小7辆专业校车,王雨露们为校车付出的费用是2元/天。

  在王珺瑜看来,校车市场化运营,解决了学校对校车“管不了、管不好”的困境。2006年,上虞市财政专门划拨2000万元购置了141辆校车,并进行乡村道路改造,车辆产权主体为上虞教育体育局,购置后划拨给相关学校,由所在学校进行管理。

  小越镇小当时分到10辆自备车,“但是,学校自备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不专业、驾驶员队伍不稳定、车辆老化等安全隐患,仍然困扰着学校和家长。”王珺瑜说。

  这也是141辆校车尴尬的处境,2011年,自备车全部退出运营。当时,一个想法落入了人们的视野:由市场来解决校车经营管理,由学校来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再由政府部门负责监管。

  “从政府统包统揽转变为购买社会服务。”上虞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丁福军表示,“接送车并不是关起校门来能够做好的事情,它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协调与配合。”

  一家运营,多方监督

  公司逐利,这是商业规则。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山东、江苏等地的部分县市也在尝试校车市场化运营,但因监管缺位,校车安全上路依然困难重重。如何借市场之手做好公共服务,这是上虞专业校车正在探索的路径。

  8月29日,离上虞滨江小学博文校区开学还有两天。校长房永军的工作日志上,有一项工作打上了重点记号:增加校车接送点。

  博文校区的学区范围内本来有17个村,因为滨江新城的建设,新加入了8个村共300多名学生。新学期开始后,校车的3个停靠点也需再增加4个。

  这天下午,来自交通局、运管所、公安局、街道共10名工作人员齐刷刷地来到学校,他们要沿校车行驶路线进行线路踏勘,决定是否增加停靠点。

  这是“校车检查考核组”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两年来,在上虞交旅学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的58条校车线路上,每一条线路、每一个站点都是由多部门联合办公一一敲定,同时,公安、交通、教育和安监4个部门还指派专门人员,每星期3次以上对专营公司的学生接送情况进行暗访并打分,年度总分直接与专营公司的平安考核奖挂钩。

  上虞教育体育局安全科科长唐金海告诉记者,政府根据车辆运行及管理成本额度,每年向专营公司提供成本补助900元/生;同时设立平安考核奖,根据考核组的评分,最高每年设200元/生。“相比政府财政全盘兜底的校车运营,用绩效奖励的方式更能引导公司提升校车服务。”唐金海说。

  “公司负责、市场运作、部门监管、政府奖励”,这是上虞专业化校车最核心的思路。两年前,上虞交通旅游有限公司中标承运学生接送业务,并成立专营公司—上虞交旅学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购买30辆校车,招聘本地40岁至50岁之间、有多年客车驾驶经验的司机34名,随车管理人员32名。

  “保证校车服务人员有爱心、有责任心。”上虞交通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伟东坦言,校车服务是“微利”,之所以看重此业务,关键还在于生源稳定,收入有保障,“而且是一种公益服务”。

  对于吴伟东来说,目前比钱更重要的,则是校车的路权。公司对校车车速有限制,最高不超过60千米/小时,但从校车的监视录像来看,对面的来车极少避让,尤其在路况较好的公路上,后面跟着的司机常常会不耐烦地按喇叭。

  “这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每一个人负起责任,校车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吴伟东说。

专用校车 校车安全
中国校车网(www.xiaoche001.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