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储朝晖
城市孩子上学早、上学远、上学堵,上学路成了“闹心路”的问题存在不是一两年的事,却一直拖延积累成了越来越大的难题。反映了教育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家长等各方面的思想僵化。
导致城市中小学上学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方面看,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校内的事,学生上学路途的事不被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范围;从交通部门看,他们较少在学校周边实施个性化的交通管理方案,堵在车里的中小学生似乎不算一回事儿;不少家长在考虑为孩子选择学校时,较多考虑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对就近原则和交通状况未能足够重视。
说到上学用在路上的时间长,不少人总将它当作城市大的自然现象,中日韩三国相比,中国小学生在上学路上所花的时间是最长的,说明这个想法站不住。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思想观念,它是一个关系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儿童基本权利保障到什么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没解决好,就是当地政府的工作没做好。
做好这一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城市学校的布点合理,校际均衡。从城市的布局来说,中小学适度微型化是降低上下学拥堵的有效措施,而一些地方的领导热衷于办超级豪华大规模的中小学,直接导致上下学的拥堵和行动迟缓。这些都是深层的思想意识问题,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服务民众的意识。
大范围择校是导致一部分学生上学远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不少家长对学校评价的单一优劣观念需要打破。一所学校好不好最终要相对于孩子而言。事实上,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多高的教师关注度;再要看的是孩子的付出,如果孩子每天要花费更多时间在路上,就必然减少休息和学习的时间,消耗精力和年华,减少自主性;小学阶段学习知识量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孩子好学的品性。不少家长后来送孩子上学的“头疼”都是当初选择不当的后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果两所学校差别不是足够大,就近选择中小学应当是最优的选择。
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有明显的时间和线路特征,交管部门应依据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制定特定的缓解方案,可采取上下学时段特定路段的非上下学车辆的限行、接送孩子的车辆必须停靠在离校门多远距离以外、设置固定的家长停车点等措施。
学校也需要改变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不可更改的观念,错峰上学、弹性上学都是可以尝试的选择,应根据各校的实际自主决定,不必让那些交通压力不大的学校也跟着一起“吃药”,这本身也是一种思想解放。
彻底改变中小学生“出门早、回家晚”的现状,需要包括家长、学校、社区、交管等各方面合作,最关键的是需要各方面打破旧的观念,依据新的情况,把保障孩子的休息权切实放在心上,据此作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形成各方面相互监督的机制,让做得不好的那一方能立即被推上被告席。最终的目标是不要让学生被恶劣的交通折腾得筋疲力尽,留点时间和空闲让他们有相对充足的睡眠,能从容地从事学习和创造,留下较好的童年生活印象,充满信心地走向创造更美好社会的征程。
上一篇
多少孩子生命才能换来校车安全?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