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校车”入选互联网热词,算是不大不小的新闻。曾几何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校车”这个词还很陌生,人们多是从外国的电影、电视和媒体报道中接触“校车”的。最近几年,校车与国人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伴随接二连三发生的“校车”交通事故,“校车”“闯入”了大众的视野,“闯入”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也因此“校车”入选2011互联网十大热词。就此,有人点评道,“校车”本来不具有成为流行语的潜力,它的入选是几十个孩子用生命换来的。几十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热词的入选,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值得深入反思。
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校车安全问题终于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制订了《校车安全条例》,完善校车标准,做好校车设计、生产、改造、配备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做这些事情很有必要,值得肯定,效果如何有待实践考验。
但是,值得反思的仅仅是校车安全吗?从校车的由来或许可以看出端倪。
2001年以前,我国采取一村一小学,一乡一初中的办学方式,农村孩子完全可以就近上学,无须乘坐校车,当然也就几乎不存在校车安全问题。2001年开始搞撤点并校,农村小学数量明显减少。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有440284所,到了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十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
学校少了,上学的路途远了,孩子们上学困难了,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了,校车出现了,一些路远的孩子需要住校。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和家庭的负担加重了,加之相应的管理滞后,校车安全问题增加了。有调查显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
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真相。校车安全问题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有关校车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并不仅仅在于校车本身。问题的关键在于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撤点并校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开支,方便了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但是,政府减少的开支转嫁到农民的身上,本应政府付出的成本转由农民负担。地方政府用于办学成本降低的同时,却把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主管部门管理上的便利,造成了学生及其家庭的不便利,乃至困难。农村家庭教育成本的增加,进而会影响到一些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办教育是政府的天职,教育公平是必须坚守的原则。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办教育不能以效益最大化为优先,教育资源的优化不能以牺牲部分学生的利益为代价,优质教育资源不能都集中在城市,如此便无法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其实,简单说就是,办教育不是办产业,教育不能市场化,尤其不能觊觎在基础教育上省钱、赚钱;教育公平是基本的公平,决不能以任何借口损害教育公平;教育的管理者要以受教育者为服务中心,坚持为受教育者服务,而不是以管理者为中心,不能事事处处以管理者的便利、利益损害受教育者的利益。
否则,管理者、决策者把自己当成官老爷,高高在上,处处事事都从自己的脚跟为出发点,无视客观现实,无视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其决策和行为将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带来更大的风险和危机。
上一篇
普及校车遭遇资金瓶颈
下一篇
解读校车深层困境 见微知著献言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校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xiaoche001.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校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master@xiaoche001.com